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
江津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丰富独特的文化。其中,古镇文化、楹联文化、名人文化、抗战文化、爱情文化、长寿文化尤具特色。
其中,在古镇文化上,江津有3个全国历史文化名镇、5个中国传统村落、2个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2个重庆市历史文化名街区以及众多的古书院、古码头、宗祠、庙宇等。不可以移动文物有834处,已被批准确定的非遗名录重庆市级有16项、区级有63项。
在楹联文化上,已普查到的楹联遗址遗迹多达300余处,晚清江津秀才钟云舫所作的《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计1612字,长冠古今,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
在抗战文化上,江津白沙镇与重庆沙坪坝、北碚夏坝并称战时重庆三大文化区,经重庆市文物局公布挂牌保护的抗战遗址有26处。
在名人文化上,聂荣臻元帅出生在江津,陈独秀最后的寓居地在江津。重庆2000多年历史长河中评选出100名本籍历史文化名人,江津有10人。在抗战时间,寓流江津的政治名流、社会贤达、鸿儒学者多达60余人。
另外还有近年新发展起来的爱情文化与长寿文化。在爱情文化上,以“爱情天梯”为典型代表;在长寿文化上,江津已获得“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富硒美食之乡”命名。
从地理上看,江津特色文化呈现“两圈五线多点”分布。“两圈”:一是以江津城区为中心的文化圈,二是以白沙古镇为核心的文化分布圈;“五线”:以长江、綦河水路、津永古道、津黔古道、津泸古道沿线分布的文化带;“多点”:全区域内以镇街行政中心、遗迹遗址、风景名胜为主点状分布。
这些特色文化的形成及分布是自然环境、人文活动、社会发展变革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几江老城和白沙镇地处长江黄金水道,是水陆交汇码头,均有1000多年的城镇建设历史,从而形成繁盛的津沙文化圈。
积极促进特色文化创新融合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是有特色的文化服务。2015年7月,江津区启动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将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建设内容,采取特色文化挖掘整理、平台搭建、品牌塑造、融合发展措施协同推进特色文化建设。
在特色文化挖掘整理上,江津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邀请市考古所专家团队231人次助力长江沿线的文物调查,并以实物为证建立了江津完整的历史文化序列,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834处,新发现文物458处。其中,大坟堡旧石器遗址为首次在江津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进一步对重庆地区原始人类活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今年3月至6月,江津还委托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就四面山朝源观遗址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勘探和试掘工作,出土有石碑刻8通、圆雕造像18尊、石雕构件21件、人物故事浮雕2块。调查认为,朝源观遗址是西南地区晚期道教遗存的杰出代表,具有重要的艺术欣赏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社会旅游价值。
去年以来,江津还对有“西南第一庄”之称的四面山会龙庄、塘河镇石龙门庄园、白沙镇夏公馆等一大批文物启动保护性修缮工程。其中,会龙庄预计年内向市民开放。
在品牌塑造上,江津区围绕“我们的节日”以及“丰富优秀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采取主题性、分层级打造贴近百姓生产生活的特色文化节庆、演出、展览、讲座、体验五大品牌活动。目前已形成“滨江之夏”、“聂帅精神报告会”、“聚奎大讲堂”等47项特色文化品牌活动,基本形成了“一镇一品牌”格局。其中,由珞璜镇合解村村民自办的“村晚”,已经闻名市内外。
另外,江津还积极推进特色文化与城镇、旅游、“美丽乡村”融合发展。在与城镇建设融合上,他们将一批特色文化元素融入鼎山公园、篆山坪公园和20公里美丽滨江文化公园建设,提升了城市品质。在旅游发展融合上,四面山、现代农业园等地融合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发展文化旅游。在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上,他们在已建成的14个“美丽乡村”中,不同程度地融入了一些地域特色文化,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
让公共文化服务更有效益
特色文化服务是有效益的公共文化服务。江津特色文化的创新融合发展,有效推动了具有江津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加快构建。
从公共文化设施空间来看,江津现有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中心)等公共文化场所34个,但特色文化典型空间却有72个,后者是前者的2.12倍。
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来看,江津现有47项特色文化品牌活动,去年服务总人数317.8万人次,是去年江津公共文化场所服务人数237.8万人次的1.3倍。
从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来看,江津区72个特色文化典型空间分布在18个镇、4个街道、4个区级部门,去年服务总人数652.16万人次,全区人均享受特色文化典型空间提供的服务达4.9人次,有效促进了该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下沉、服务下移,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通过打造特色文化名片,促进了消费,带动了产业发展。
以爱情文化名片为例。近年来,江津依托发生在江津中山的一个真实爱情故事,每年举办一次东方爱情节,把小爱情做成了大文章,使该地的“爱情天梯”蜚声中外,去年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
受此启发,四面山从去年起采取“一季一主题、一季一品牌”方式,春天打造“春游季”,夏天打造“音乐季”,秋天打造“运动季”,冬天打造“暖心季”,消除了长期制约景区发展的季节性落差问题,将四面山变成了“四季山”。
在长寿文化上,江津依托富硒土壤资源,打造了江津富硒餐饮大赛、蔡家吃新节、“金色黄庄”菜花节、石门采果节、慈云乡村马拉松等一大批文化旅游活动,推动了江津富硒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40万亩标准化富硒农业种植基地、3.2万亩富硒水产基地、年出栏富硒畜禽超过500万头(只)。前不久,江津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富硒美食之乡”称号,成为目前全国唯一以“富硒美食”命名的区县。
重点发展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江津在创新融合发展特色文化上的探索实践,使我们的文化自信得到不断增强!”江津区文化委主任郑军燕说,下一步,他们将以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加大特色文化挖掘整理、平台搭建、品牌塑造、融合发展力度,使具有江津特色、江津风格、江津气派的特色文化产品更加丰富,进一步彰显“人文江津”魅力,为江津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文化软实力。
目前,江津已制定出台《2017-2022年文化品牌行动计划》,将依托名人文化、长寿文化、爱情文化、古镇文化、楹联文化、抗战文化等特色文化,与旅游发展相结合,重点发展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其主要措施有:
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提升计划。将“滨江之夏”群众文化广场活动打造成全国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典型案例;将以“聚奎大讲堂”为龙头的讲座联盟打造成在全市有影响力的创新活动案例;提升现有白沙镇新年群众文化活动周、白沙镇抗战文化艺术节、中山千米长宴、四面山七夕东方爱情节、嘉平镇情景党课、塘河古镇渝川黔龙舟文化节、李市镇“旱码头龙舟歌会”等品牌。
实施特色文化品牌培育计划。加大资金扶持等措施,力争在3—5年内培育出15个在全区有影响的特色文化品牌。
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服务队伍扶持计划。支持成立各类群众文化团队,到2020年镇(街)综合文化站(中心)各建有1支以上业余文艺团队;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各建有1支以上业余文艺团队和配备1名专兼职文化工作人员,建有一批业余文艺骨干。扶持100支和300名在本村乃至本镇有影响的特色文化品牌团队和特色文化能人。